9月9日,这是中秋假期的最后一天,也是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最后的一点内容。按照原来的做法,我一般半节课就上完了。上次针对这个古诗教学,有了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,今天我便要来好好试一试,看看效果有没有。
第一节课,正好是语文课,一个难得的好时候。“今天,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日积月累——《过故人庄》。”我把题目板书到了黑板上,窗外的凉风拂动了窗帘,也吹动了女孩子脸庞的流海,还有摊开的书本。在这金秋的日子,这确实是很惬意的日子。
“你们说一说这个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?”大家把题目读了以后,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。如果是语习的,应该是知道这个就是拜访老朋友的家。
(相关资料图)
“这个过是什么意思?”有人提了出来。
“是拜访的意思。”有人把答案说了出来。
“这个过还怕不是拜访的意思哟!也有可能是路过的意思。”大仙的话有点突兀,但也是有可能的。
“那大家可以从诗句里面看出来,到底是路过还是拜访呢?”我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,一般都先入为主了,这就是拜访。
“"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’这句话可以看出,是拜访。”
我觉得这也是很标准的答案,可是大仙还是有点不认可。我只能转化成为,“等我们学完了全诗,大家再来判定到底是什么意思。”
我们介绍了作者,开始了和诗人的对话。我们一句一句的理解,从“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”,说起来。先解决诗句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,然后再连起来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,很容易解决了问题。在黍这个字理解不到位,说明孩子们的预习是停留在形式上,那么以后我可以让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的意思,先写在本子上,对错不管,起码你思考了。而不是拿着参考答案,自己抄过来,这是别人的,不是自己的。哪怕是错误的,至少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晶。没有谁不是在失败中总结经验,最后成长起来的。
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大家基本知道了故人的家在绿树中环绕起来,青山就像城墙一下把村庄围了起来。“大家来说一说在,把自己想象成为是孟浩然,你就把自己看见的情景说出来。”
“我看见有很多的树把村庄围了起来,四周的青山要城墙一样斜着。”
“我看见了一处有很多的树,仔细辨认里面有一个村庄,甚至还有几缕炊烟。外面的青山像城墙一样把村庄围了起来。”
“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?”
“美!”
“一到了朋友家,大家就在干嘛?”
“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”大家把轩是窗户,场圑就是菜园花园。桑麻我怕大家搞忘了,不知是什么?“我们在五年级学过《四时田园杂兴》中,"昼出耘田夜绩麻’,桑麻就是指?”
“农家事,也可以说成是丰收的事。”
“酒也喝了,饭也吃饱了。大家是要说告别的时候了。他们又有了什么约定?”
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”
“是呀!你说让他们的友情怎样样?”
“好!”
“好到什么地步呢?”
“这里都还没有离开,已经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。看来真是什么?用一个成语形容。”
“依依不舍。”
“念念不舍。”
“难分难舍。”
“这首诗写了什么呢?有表达了什么呢?”
“写出了乡村的美丽风景,表达了对乡村的喜爱和赞美,同时也写出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,也歌颂了这份情真意切的情意。”
“那读了全诗,你觉得这里的农人的生活怎么样?”我停顿了了一下,“大家可以去抓住重点字词来理解。”
大家没有想到丰衣足食,我便说了出来。这也是作者理想中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生活。“那么
大家觉得,过时拜访还是路过呢?”
“拜访。”
孩子们通过这样学习,很容易理解。当然本诗也容易理解。不过,要孩子参与的学习,他们记得就比较牢固一些。虽然花费了一节课,不过,只要学有所获,即是一件可喜之事。老师要加强备课,孩子们的预习也要跟上,要做到有效预习,而不是随便抄一点就可以了。那既浪费时间,又没有效率。备课也是一样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