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听说有人将语文课做成了综艺时,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解:
上课时都觉得枯燥难懂的课文,放在综艺里不会更无聊吗?
奈何众网友竟在评论区给出了清一色的好评。
【资料图】
于是,被好奇心驱动的我,最终还是点开了山东卫视的这档《超级语文课》。结果自然是只能用 " 真香 " 二字来形容了。
就一句话:
要是语文课都这么上,哪还会有啥学生上课上到昏昏欲睡的烦恼啊。
要问学生时代最令人头疼的课文类型,十个有八个可能都会回答文言文吧。晦涩难懂不说,就连顺利地读下来大概都得费一番功夫。
然而,这个难题在《超级语文课》的现场,似乎轻而易举地就被化解了。
在这里听语文课,你就仿若走进了武林大会的现场。——老师们十八般武艺连番上演,令人目不暇接。
小时候的我,也曾为要背诵杜甫先生的《石壕吏》频频头秃。
原因在于,彼时的我即便听懂了释义,也无法理解 " 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" 背后代表的困苦。
邵彤昕老师想了个办法,她让同学们表演了一出小剧场,将文字变成了更容易理解的画面。如此一来,那些迫不得已与无可奈何的情绪,自然也能被年幼的小学生们理解一二。
都说通往罗马的道路不止一条,解决因语文而头秃的办法当然也不止一个。聊到这里,我就不得不给大伙介绍一下本届比赛的两位冠军选手了。
只能说,只要是这两位老师的课,我都恨不得把倍速调到 0.5,反反复复听它个百八十遍。
刘从良老师,我愿称之为举例的神。
你不懂李密《陈情表》的精妙之处究竟在哪儿?
咱大可以跟着刘从良老师想象一下:
如果你考试考砸,父母问你还想不想学了,你该如何回答?
这的确是个世纪难题了。如果你说不想,肯定少不了挨一顿揍;可你要是说想,父母那里还有话必然等着你——
" 你都想了,怎么还考成这个样子?"
刘从良老师只是简简单单给出了一个例子,便让李密左右为难的处境浮出了水面。毕竟,他想拒绝的可不是发火的父母,而是随时能要了他性命的帝王。
你越了解李密的困境,便越明白《陈情表》里他 " 卖惨 " 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。
要知道,晋武帝在看过这则《陈情表》过后,不仅没发火,还感动到下令赏赐了他一番。
至于另一位冠军何捷老师,绝招则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:身临其境。
无论讲哪门课,他都能用最有趣、生动的方式,让人充满代入感地理解课文。
咱从前都学过,《田忌赛马》里孙膑献计时的语气应该是不缓不急的。只不过,别的老师在教学生时,往往会直接让他们记住。
可他却不同,他会又幽默又仔细跟学生们解释:
你说得越慢,田忌才会越急切地想知道,咱就是要急死他。
底下的学生听到这话乐了,印象自然也就更深刻了。在讲解孙膑作为食客献计时的危险处境时,何捷老师又会巧妙地将模仿孙膑讲话的互动,形容为一个可怕的任务。
发现同学们扮演得有些微误差,他也并不会直接生硬地指出问题,而是开玩笑地说:砍了砍了,这种食客田忌见一个砍一个。
食客是啥啊?吃上司的用上司的,怎么敢用如此不客气的语气跟田忌说话呢?
得,从前上课时都不曾关注的细节,竟然直接在一档综艺里融会贯通了。
谁懂啊,这时候我只想把学生时代的自己拽过来好好上节课。
当然了,可能会有人质疑,这样上课的效果真的会好吗?何捷老师在上完课之后也聊到,曾经有人对他的教学方式提出过反对意见。
他们认为,上语文课理应扎实稳重,不可以哗众取宠。
郦波老师对这段话的回应深得我心:生动与扎实并不矛盾。
不信?咱可以再来细品一下这两位老师的课。大家想必都曾在小学时读过《慈母情深》这篇课文。
它讲了一个母亲拿出自己辛苦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书的故事。
要让小学生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境况其实很难,他们既不懂一元五角钱在那时的概念,也不明白母亲的辛苦意味着什么。
何捷老师采用的方式是在同学们读书时,播放了一段长达 57 秒的缝纫机噪音。
听到噪音觉得烦躁的同学,自然就理解了。我们听了 57 秒就已经觉得烦躁,可文中这位母亲的工作环境可是得连续听十多个小时啊。
在有了这份代入感作为前提之后,何捷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带回语文本身:环境与细节描写的重要性。
你看见了缝纫机工厂的夏季如蒸笼般聒噪又沉闷的环境;
听见了耳边母亲同事对她给儿子钱买书行为的不解;才能够更加明白这位母亲赚钱的不易和她的良苦用心。这便是场景与细节对故事塑造的作用。
发现了没?所谓的生动,只是让学生更加容易沉下心的方式。
更重要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人打心底地感受到写作手法的妙用。
刘从良老师对这一点的拿捏也是相当到位。
咱都知道《鸿门宴》是篇晦涩的文言文,中间出现的人物更是繁多。
所以,刘从良走进课堂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自己的名字开玩笑。
他的目的当然不是纯粹的自我介绍,而是要带大家自然而然地理清文中出现的人物与代号。
巧妙地引人思考,是刘从良老师的拿手戏。听课的时候,我也曾被他的一个问题吸引:
这篇文章既然属于《项羽本纪》,为何用那么多笔墨去写了其他人?
大家一边被他的问题吸引,一边也理解了" 衬托 "这个知识点在语文中的妙用。人物的性格不止可以通过正面描写来表达,更能通过侧面描写来体现。
所谓 " 烘云托月 ",指的不就是如此吗?
在讲解《纪念刘和珍君》这篇文章时,这样的场景也又一次发生了。刘从良老师看似是在提出一些无厘头的疑问,实际是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关注到写作里一个很关键的东西:
非正常表达。
那些看上去没有断句的不合理长句,只要你一读便对了味儿。这种读起来喘不过气的感觉,才最能传递出鲁迅当时内心的悲愤与压抑。
那些不符合常规的逗号断句,也唯有在读出来的时候,才能感受到这种留白为句子增添的强烈情绪。或许我们曾经有过不解,鲁迅为什么要如此细节地去描述学生在枪口下的死亡惨状。可一旦跟随刘从良老师一起读懂这些细节,便会发现:子弹从背部入,是在说明学生死亡时的毫无防备。他们没有和卫兵发生械斗和对峙,就已然在对方的偷袭之下倒下。
这些描写看似冰冷残酷,实际已将卫兵的狠辣与学生们的无辜诠释得淋漓尽致。
对这些文字理解得越深,便越能感受到鲁迅是个与他文字一致的,一个 " 冷热交织 " 的人。即便在充满绝望的情绪之下,他也没忘记给人希望。
所以,在听到刘从良老师在课堂结尾读到"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,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;真的猛士,将奋然前行 "时;
众人才会不自觉地红了眼眶,翻腾起内心的热血。
至此,语文这门课的真正魅力也就尽数展现了——它教人如何更好地表达自我,更能让人穿越时空界限感受到那独属于文字的温度。
显然,上好语文课不是易事,将之用综艺展现更是个难上加难的议题。
在节目里夺下冠军的何捷,在最初提出 " 生动的语文 " 时,被许多人苛责、不解。
收到好评无数的刘从良,在学校博士遍地走的办公室里,也只是个鸡立鹤群的 " 物理中专生 "。
可这条路行至最后,他们终于也还是耕耘出了属于自己的别样天地。
《超级语文课》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
既然前路雾气迷茫,无人敢趟。
那我便点燃火炬,成为那前方唯一的光。